定價: | ¥ 28 | ||
作者: | 王江舟 等著,閔范保,聶敏,朱暢華 譯 | ||
出版: | 電子工業出版社 | ||
書號: | 9787505383340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日期: | 2003-01-01 | ||
版次: | 1 | 頁數: | 238 |
開本: | 16開 | 查看: | 0次 |

服務商城 | 客服電話 | 配送服務 | 優惠價 | 購買 |
![]() | 400-711-6699 | 滿29至69元,免運費! | ¥21 | ![]() |
隨著3GPP和3GPP2的全球標準化技術日益成熟和進一步發展,3G網絡逐步在全球開始部署。本書對3G系統中所采用的無線增強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分析,內容包括:WCDMA增強技術,CDMA蜂窩系統下行鏈路性能的增強技術,GSM/EDGE無線接入網,CDMA2000高速率分組數據系統,CDMA系統信號的峰值-均值此,移動IP以及軟件無線電。
本書讀者對象為通信領域工程技術人員,以及高等院校通信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
本書讀者對象為通信領域工程技術人員,以及高等院校通信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
第1章 WCDMA增強技術
1.1 物理信道和擴頻碼分配
1.1.1 物理信道
1.1.2 擴頻碼分配
1.2 傳輸信道復用
1.2.1 層1數據格式說明
1.2.2 傳輸信道
1.2.3 復用和速率匹配
1.3 異步小區和同步
1.3.1 UTRAN中的同步
1.3.2 小區搜索
1.3.3 隨機接入
1.4 基于SIR測量的快速TPC
1.5 分集
1.5.1 相關RAKE合并(RAKE時間分集)
1.5.2 站點分集(軟/更軟切換)
1.5.3 發射分集
1.6 WCDMA容量增強技術
1.6.1 相關自適應天線陣列分集接收機/自適應天線陣列發射分集
1.6.2 試驗
參考文獻
第2章 CDMA蜂窩系統下行鏈路性能的增強技術
2.1 WCDMA下行鏈路估算
2.1.1 系統估算假設
2.1.2 WCDMA下行鏈路的容量
2.1.3 軟切換窗口閾值對下行鏈路容量的影響
2.2 CDMA下行鏈路的最佳正交碼分配
2.3 站點選擇分集TPC
2.3.1 概述
2.3.2 詳細操作
2.3.3 性能估算的仿真條件
2.3.4 碼字集
2.3.5 性能
2.3.6 與發射分集相結合的性能
2.4 總結和有待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GSM/EDGE無線接入網:GSM/EDGE向3G移動業務演進
3.1 引言
3.2 3G移動業務
3.3 網絡結構
3.3.1 簡介
3.3.2 BSS外部接口
3.3.3 運行模式
3.3.4 協議結構
3.4 無線接口協議
3.4.1 概述
3.4.2 RRC協議
3.4.3 POCP
3.4.4 RLC
3.4.5 MAC
3.5 GERAN物理層
3.5.1 業務
3.5.2 GSM/EDGE向GERAN過渡
3.5.3 物理資源
3.5.4 邏輯信道
3.5.5 邏輯信道到基本物理信道映射
3.5.6 信道編碼
3.5.7 GERAN快速功率控制
3.6 GERAN安全
3.6.1 加密
3.6.2 數據完整性保護
3.7 無線載波的實現
3.7.1 會話型
3.7.2 數據流型
3.7.3 交互和背景型
3.8 總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CDMA2000高速率分組數據系統
4.1 簡介
4.2 IS-856基本概念
4.3 IS-2000和IS-856系統的重疊
4.4 IS-856物理層描述
4.4.1 前向鏈路
4.4.2 反向鏈路
4.5 IS-856MAC層描述
4.5.1 前向業務信道MAC
4.5.2 反向業務信道MAC
4.6 鏈路預算
4.6.1 鏈路預算分析
4.6.2 IS-856鏈路預算假設
4.6.3 鏈路預算計算
參考文獻
第5章 CDMA系統信號的峰值-均值比
5.1 PAR的背景介紹
5.2 CDMA信號的PAR分析
5.2.1 單載波DS-CDMA系統的PAR
5.2.2 多載波CDMA系統的PAR
5.3 對CDMA信號的PAR控制
5.3.1 單載波DS-CDMA系統的PAR控制
5.3.2 多載波CDMA系統的PAR降低技術
5.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6章 支持無線移動因特網的IP移動性框架
6.1 引言
6.2 IP移動性的挑戰
6.2.1 用戶識別
6.2.2 地址管理
6.2.3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和域名服務器接口
6.2.4 與移動相關的信息
6.2.5 安全
6.2.6 用戶的保密性
6.2.7 動態屬性發布
6.2.8 基于移動性的AAA協議
6.2.9 切換
6.2.10 代理服務
6.2.11 B2B服務協議
6.3 IP移動性結構框架
6.3.1 IP移動性結構
6.4 IPv6對IP移動性的挑戰
6.4.1 資源管理層
6.4.2 路由層
6.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軟件無線電——未來的寬帶通信系統技術
7.1 引言
7.2 21世紀初的移動通信
7.3 軟件無線電縱覽
7.3.1 研究軟件無線電的動機及其優勢
7.3.2 歷史背景
7.3.3 實際的軟件無線電結構
7.3.4 接收機信號處理的頻域演示
7.4 帶通型采樣
7.4.1 基本原理和實現
7.4.2 帶通型采樣的擴展
7.5 抽取濾波
7.5.1 單級抽取器
7.5.2 多級抽取器
7.5.3 基于多級技術的低復雜度實現
7.5.4 依靠半波濾波器的低復雜度實現
7.5.5 使用多個帶阻濾波器的濾波器實現
7.5.6 級聯的積分-梳狀濾波器
7.5.7 濾波方法的選擇
7.6 濾波器組信道選擇器
7.7 分維采樣率變換
7.8 結束語
參考文獻
附錄A 縮略語
附錄B 作者簡介
附錄C 索引
1.1 物理信道和擴頻碼分配
1.1.1 物理信道
1.1.2 擴頻碼分配
1.2 傳輸信道復用
1.2.1 層1數據格式說明
1.2.2 傳輸信道
1.2.3 復用和速率匹配
1.3 異步小區和同步
1.3.1 UTRAN中的同步
1.3.2 小區搜索
1.3.3 隨機接入
1.4 基于SIR測量的快速TPC
1.5 分集
1.5.1 相關RAKE合并(RAKE時間分集)
1.5.2 站點分集(軟/更軟切換)
1.5.3 發射分集
1.6 WCDMA容量增強技術
1.6.1 相關自適應天線陣列分集接收機/自適應天線陣列發射分集
1.6.2 試驗
參考文獻
第2章 CDMA蜂窩系統下行鏈路性能的增強技術
2.1 WCDMA下行鏈路估算
2.1.1 系統估算假設
2.1.2 WCDMA下行鏈路的容量
2.1.3 軟切換窗口閾值對下行鏈路容量的影響
2.2 CDMA下行鏈路的最佳正交碼分配
2.3 站點選擇分集TPC
2.3.1 概述
2.3.2 詳細操作
2.3.3 性能估算的仿真條件
2.3.4 碼字集
2.3.5 性能
2.3.6 與發射分集相結合的性能
2.4 總結和有待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GSM/EDGE無線接入網:GSM/EDGE向3G移動業務演進
3.1 引言
3.2 3G移動業務
3.3 網絡結構
3.3.1 簡介
3.3.2 BSS外部接口
3.3.3 運行模式
3.3.4 協議結構
3.4 無線接口協議
3.4.1 概述
3.4.2 RRC協議
3.4.3 POCP
3.4.4 RLC
3.4.5 MAC
3.5 GERAN物理層
3.5.1 業務
3.5.2 GSM/EDGE向GERAN過渡
3.5.3 物理資源
3.5.4 邏輯信道
3.5.5 邏輯信道到基本物理信道映射
3.5.6 信道編碼
3.5.7 GERAN快速功率控制
3.6 GERAN安全
3.6.1 加密
3.6.2 數據完整性保護
3.7 無線載波的實現
3.7.1 會話型
3.7.2 數據流型
3.7.3 交互和背景型
3.8 總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CDMA2000高速率分組數據系統
4.1 簡介
4.2 IS-856基本概念
4.3 IS-2000和IS-856系統的重疊
4.4 IS-856物理層描述
4.4.1 前向鏈路
4.4.2 反向鏈路
4.5 IS-856MAC層描述
4.5.1 前向業務信道MAC
4.5.2 反向業務信道MAC
4.6 鏈路預算
4.6.1 鏈路預算分析
4.6.2 IS-856鏈路預算假設
4.6.3 鏈路預算計算
參考文獻
第5章 CDMA系統信號的峰值-均值比
5.1 PAR的背景介紹
5.2 CDMA信號的PAR分析
5.2.1 單載波DS-CDMA系統的PAR
5.2.2 多載波CDMA系統的PAR
5.3 對CDMA信號的PAR控制
5.3.1 單載波DS-CDMA系統的PAR控制
5.3.2 多載波CDMA系統的PAR降低技術
5.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6章 支持無線移動因特網的IP移動性框架
6.1 引言
6.2 IP移動性的挑戰
6.2.1 用戶識別
6.2.2 地址管理
6.2.3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和域名服務器接口
6.2.4 與移動相關的信息
6.2.5 安全
6.2.6 用戶的保密性
6.2.7 動態屬性發布
6.2.8 基于移動性的AAA協議
6.2.9 切換
6.2.10 代理服務
6.2.11 B2B服務協議
6.3 IP移動性結構框架
6.3.1 IP移動性結構
6.4 IPv6對IP移動性的挑戰
6.4.1 資源管理層
6.4.2 路由層
6.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軟件無線電——未來的寬帶通信系統技術
7.1 引言
7.2 21世紀初的移動通信
7.3 軟件無線電縱覽
7.3.1 研究軟件無線電的動機及其優勢
7.3.2 歷史背景
7.3.3 實際的軟件無線電結構
7.3.4 接收機信號處理的頻域演示
7.4 帶通型采樣
7.4.1 基本原理和實現
7.4.2 帶通型采樣的擴展
7.5 抽取濾波
7.5.1 單級抽取器
7.5.2 多級抽取器
7.5.3 基于多級技術的低復雜度實現
7.5.4 依靠半波濾波器的低復雜度實現
7.5.5 使用多個帶阻濾波器的濾波器實現
7.5.6 級聯的積分-梳狀濾波器
7.5.7 濾波方法的選擇
7.6 濾波器組信道選擇器
7.7 分維采樣率變換
7.8 結束語
參考文獻
附錄A 縮略語
附錄B 作者簡介
附錄C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