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25 | ||
作者: | 范平志,鄧平,劉林 著 | ||
出版: | 電子工業出版社 | ||
書號: | 9787505382831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日期: | 2002-12-01 | ||
版次: | 1 | 頁數: | 196 |
開本: | 16開 | 查看: | 0次 |

服務商城 | 客服電話 | 配送服務 | 優惠價 | 購買 |
![]() | 400-711-6699 | 滿29至69元,免運費! | ¥20.8 | ![]() |
本書內容主要基于作者近年來在蜂窩網絡移動臺定位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內容包括:無線定位系統概述、移動通信信道特性與定位誤差、測量值估計與基本定位算法、NLOS誤差鑒別、抑制與移動臺定位估計、混合定位與數據融合技術、GSM網絡無線定位系統、CDMA網絡無線定位系統等。書中不但包括了對經典算法的描述,也提出了一些改進算法和新型定位方法,還給出了大量作者完成的仿真與分析結果。
本書適合于通信專業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學習參考,也可供致力于無線通信研究的高校教師、研究所和公司研發人員以及蜂窩網絡運營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范平志,教授、博士生導師、工學博士(英國HULL大學),IEEE高級會員。1994-1995年在英國Hull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1995-1997年任英國Leeds大學研究員,1997年起受聘擔任英國Leeds大學客座教授,2000年起受聘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現任西南交通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8),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98),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科學家(1999),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00)。兼任四川省政府科技顧問團顧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專家,電波科學學報編委,美國IEEE和英國IEE多種學術刊物審稿人。曾任IWSDA'2001國際會議主席和多個國際會議組委,并作大會特邀報告。
范平志博士已出版英文專著一部、編輯出版英文論文集一部、出版中文書二本,在國內外雜志和學術會議發表論文150余篇,完成發明專利6項,主持多項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八六三計劃項目。近年來,范平志博士在碼分多址通信、專用移動通信、擴頻信號設計、多用戶通信協同編碼、差錯控制、信息安全等領域取了大量成果。基于他本人提出的零相關區概念和擴頻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當準同步CDMA系統工作在該零相關區時,系統所固有的共信道干擾將大為降低,從而簡化功率控制,大大提高系統容量。此外,他在無線信道資源管理、蜂窩無線定位、通信接收機技術、密鑰管理等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
鄧平,工學博士,現為西南交通大學移動通信研究所副教授,同時在西南電子技術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鄧博士已在各類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10余篇,主要研究領域為:蜂窩網絡無線定位技術,統計信號處理技術,CDMA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等。
劉林,工學碩士,現為西南交通大學移運通信研究所講師,同時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劉林老師曾獲西南交通大學優秀碩士論文獎,已在各類刊物發表學術研究論文6篇,主要研究領域為:蜂窩網絡無線定位技術,專用移動通信技術,CDMA蜂窩移動通信技術。
本書適合于通信專業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學習參考,也可供致力于無線通信研究的高校教師、研究所和公司研發人員以及蜂窩網絡運營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范平志,教授、博士生導師、工學博士(英國HULL大學),IEEE高級會員。1994-1995年在英國Hull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1995-1997年任英國Leeds大學研究員,1997年起受聘擔任英國Leeds大學客座教授,2000年起受聘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現任西南交通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8),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98),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科學家(1999),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00)。兼任四川省政府科技顧問團顧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專家,電波科學學報編委,美國IEEE和英國IEE多種學術刊物審稿人。曾任IWSDA'2001國際會議主席和多個國際會議組委,并作大會特邀報告。
范平志博士已出版英文專著一部、編輯出版英文論文集一部、出版中文書二本,在國內外雜志和學術會議發表論文150余篇,完成發明專利6項,主持多項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八六三計劃項目。近年來,范平志博士在碼分多址通信、專用移動通信、擴頻信號設計、多用戶通信協同編碼、差錯控制、信息安全等領域取了大量成果。基于他本人提出的零相關區概念和擴頻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當準同步CDMA系統工作在該零相關區時,系統所固有的共信道干擾將大為降低,從而簡化功率控制,大大提高系統容量。此外,他在無線信道資源管理、蜂窩無線定位、通信接收機技術、密鑰管理等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
鄧平,工學博士,現為西南交通大學移動通信研究所副教授,同時在西南電子技術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鄧博士已在各類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10余篇,主要研究領域為:蜂窩網絡無線定位技術,統計信號處理技術,CDMA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等。
劉林,工學碩士,現為西南交通大學移運通信研究所講師,同時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劉林老師曾獲西南交通大學優秀碩士論文獎,已在各類刊物發表學術研究論文6篇,主要研究領域為:蜂窩網絡無線定位技術,專用移動通信技術,CDMA蜂窩移動通信技術。
第1章 無線定位系統概述
1.1 無線電定位基本概念、分類和特點
1.1.1 陸基無線電導航系統
1.1.2 衛星定位系統
1.1.3 蜂窩無線定位系統
1.2 GPS衛星定位系統
1.2.1 GPS系統組成
1.2.2 GPS定位原理
1.2.3 GPS接收機及其分類
1.3 雙星無線電定位系統
1.3.1 雙星定位系統結構與基本原理
1.3.2 衛星定軌、信號流程與延時測定
1.3.3 北斗用戶機、綜合信息服務系統與應用模式
1.4 蜂窩網絡無線定位系統
1.4.1 蜂窩網絡無線定位研究進展
1.4.2 蜂窩無線定位系統
1.4.3 GPS/蜂窩網混合定位系統(gpsOne)
1.5 蜂窩網絡定位基本原理
1.5.1 推算定位
1.5.2 接近式信標定位
1.5.3 蜂窩網無線電定位(圓周/雙曲線/方位角定位)
1.5.4 影響蜂窩網無線定位精度的原因與對策
1.6 本書主要內容與特點
第2章 移動通信信道特性與定位誤差
2.1 移動通信與信道特性
2.1.1 蜂窩移動通信無線接口特性與定位誤差
2.1.2 移動通信信道特性與研究方法
2.2 無線電波傳播機理與路徑損失模型
2.2.1 無線電頻段與電波傳播特性及方式
2.2.2 自由空間傳播與移動通信VHF、UHF電波傳播
2.2.3 路徑損失與經驗傳播模型
2.3 移動通信信道衰落統計特性
2.3.1 幅度衰落、延時擴展、多普勒擴展與多徑傳播
2.3.2 信道短期衰落特性與長期衰落特性
2.3.3 信道彌散與選擇性衰落特性
2.4 快衰落隨機過程與抽頭延時線信道模型
2.4.1 復高斯過程數學模型分析
2.4.2 時變信道沖激響應分析
2.4.3 抽頭延時線信道模型
2.5 T1P1無線定位信道模型與鏈路仿真
2.5.1 T1P1(COST259)信道模型
2.5.2 延時擴展Greenstein模型
2.5.3 蜂窩網絡無線鏈路仿真器
2.6 定位準確率評價指標
2.6.1 蜂窩網絡的拓撲結構及移動臺分布
2.6.2 均方誤差MSE與CRLB
2.6.3 圓/球誤差概率(GEP/SET)
2.6.4 幾何精度因子(GDOP)
2.6.5 累計分布函數(CDF)
2.6.6 相對定位誤差(RPE)
2.7 本章小結
第3章 測量值估計與基本定位算法
3.1 TOA測量值估計算法
3.1.1 MLS-Prony算法
3.1.2 Root-MUSIC算法
3.2 TDOA測量值估計算法
3.2.1 互相關估計方法
3.2.2 ETDGE估計方法
3.3 定位算法的數學模型
3.3.1 定位問題的最小二乘(LS)表示
3.3.2 TDOA雙曲線模型
3.4 具有解析表達式解的算法
3.4.1 Fang算法
3.4.2 Chan算法
3.4.3 Friedlander算法
3.4.4 SX和SI算法
3.5 遞歸算法和其他算法
3.5.1 遞歸算法
3.5.2 分類征服(DAC)算法
3.5.3 其他算法
3.6 算法仿真與性能比較
3.6.1 算法在高斯噪聲環境中的性能比較
3.6.2 算法在實際信道環境中的性能比較
3.7 本章小結
第4章 NLOS誤差鑒別、抑制與移動臺定位估計
4.1 蜂窩網絡移動臺定位的NLOS問題
4.2 NLOS環境TDOA/TOA誤差分析
4.3 NLOS誤差鑒別
4.3.1 Wylie鑒別方法
4.3.2 假設檢驗判決方法
4.3.3 殘差分析判決方法
4.4 NLOS誤差的抑制與消除
4.4.1 Wylie方法
4.4.2 對LS算法的改進
4.4.3 殘差加權算法
4.5 一種采用平滑和重構的定位精度提高方法
4.5.1 TDOA/TOA的平滑與重構
4.5.2 NLOS誤差抑制算法
4.5.3 性能仿真與討論
4.6 一種基于移動臺位置的動態定位算法
4.6.1 定位算法
4.6.2 性能仿真與討論
4.7 本章小結
第5章 混合定位與數據融合技術
5.1 混合定位問題求解方法
5.1.1 混合定位的基本方法
5.1.2 迭代算法
5.1.3 一種簡化的WLS算法
5.2 一種推廣的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2.1 推廣的Chan算法
5.2.2 性能仿真與討論
5.3 一種改進的T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3.1 T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3.2 算法性能評估
5.4 數據融合與移動臺定位估計
5.4.1 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
5.4.2 JDL數據融合模型
5.4.3 移動臺定位估計數據融合模型
5.5 數據融合增強模型及其仿真研究
5.5.1 數據融合增強模型
5.5.2 定位性能仿真
5.6 多算法協同定位
5.6.1 一種多算法協同定位模型
5.6.2 簡化的多算法協同定位方法
5.7 本章小結
第6章 GSM網絡無線定位系統
6.1 GSM網絡電波特征值的測量
6.2 具有定位功能的GSM網絡
6.2.1 LCS功能描述
6.2.2 邏輯結構
6.2.3 置入結構
6.3 信令協議和接口
6.3.1 一般LCS信令模型
6.3.2 信令交換
6.4 一般網絡定位程序
6.4.1 定位準備程序
6.4.2 定位測量建立程序
6.4.3 定位計算和釋放程序
6.5 GSM網絡定位方法
6.5.1 提前時間(TA)定位法
6.5.2 上行鏈路TOA定位法
6.5.3 增強觀測時間差(E-OTD)定位法
6.6 蜂窩網絡多精度定位
6.6.1 多精度定位的基本思想
6.6.2 多精度定位服務流程
6.6.3 多精度定位接口和協議
6.7 本章小結
第7章 CDMA蜂窩網絡無線定位系統
7.1 具有定位功能的CDMA網絡
7.1.1 模塊功能介紹
7.1.2 無線接口與通信信令
7.2 LCS邏輯功能模型
7.2.1 LCS客戶功能組
7.2.2 LCS服務器功能組
7.2.3 邏輯功能模塊在網絡內的分布
7.3 CDMA定位過程
7.3.1 定位過程中核心網和接入網的功能
7.3.2 CDMA定位的基本操作
7.4 CDMA標準定位方法
7.4.1 基于蜂窩小區ID的定位法
7.4.2 OTDOA-IPDL定位法
7.4.3 網絡輔助GPS定位法
7.4.4 三種定位方法的比較
7.5 CDMA系統中多址干擾對定位的影響
7.5.1 CDMA下行鏈路中服務基站信號干擾對定位的影響
7.5.2 干擾消除技術
7.6 本章小結
縮略語表
參考文獻
索引
1.1 無線電定位基本概念、分類和特點
1.1.1 陸基無線電導航系統
1.1.2 衛星定位系統
1.1.3 蜂窩無線定位系統
1.2 GPS衛星定位系統
1.2.1 GPS系統組成
1.2.2 GPS定位原理
1.2.3 GPS接收機及其分類
1.3 雙星無線電定位系統
1.3.1 雙星定位系統結構與基本原理
1.3.2 衛星定軌、信號流程與延時測定
1.3.3 北斗用戶機、綜合信息服務系統與應用模式
1.4 蜂窩網絡無線定位系統
1.4.1 蜂窩網絡無線定位研究進展
1.4.2 蜂窩無線定位系統
1.4.3 GPS/蜂窩網混合定位系統(gpsOne)
1.5 蜂窩網絡定位基本原理
1.5.1 推算定位
1.5.2 接近式信標定位
1.5.3 蜂窩網無線電定位(圓周/雙曲線/方位角定位)
1.5.4 影響蜂窩網無線定位精度的原因與對策
1.6 本書主要內容與特點
第2章 移動通信信道特性與定位誤差
2.1 移動通信與信道特性
2.1.1 蜂窩移動通信無線接口特性與定位誤差
2.1.2 移動通信信道特性與研究方法
2.2 無線電波傳播機理與路徑損失模型
2.2.1 無線電頻段與電波傳播特性及方式
2.2.2 自由空間傳播與移動通信VHF、UHF電波傳播
2.2.3 路徑損失與經驗傳播模型
2.3 移動通信信道衰落統計特性
2.3.1 幅度衰落、延時擴展、多普勒擴展與多徑傳播
2.3.2 信道短期衰落特性與長期衰落特性
2.3.3 信道彌散與選擇性衰落特性
2.4 快衰落隨機過程與抽頭延時線信道模型
2.4.1 復高斯過程數學模型分析
2.4.2 時變信道沖激響應分析
2.4.3 抽頭延時線信道模型
2.5 T1P1無線定位信道模型與鏈路仿真
2.5.1 T1P1(COST259)信道模型
2.5.2 延時擴展Greenstein模型
2.5.3 蜂窩網絡無線鏈路仿真器
2.6 定位準確率評價指標
2.6.1 蜂窩網絡的拓撲結構及移動臺分布
2.6.2 均方誤差MSE與CRLB
2.6.3 圓/球誤差概率(GEP/SET)
2.6.4 幾何精度因子(GDOP)
2.6.5 累計分布函數(CDF)
2.6.6 相對定位誤差(RPE)
2.7 本章小結
第3章 測量值估計與基本定位算法
3.1 TOA測量值估計算法
3.1.1 MLS-Prony算法
3.1.2 Root-MUSIC算法
3.2 TDOA測量值估計算法
3.2.1 互相關估計方法
3.2.2 ETDGE估計方法
3.3 定位算法的數學模型
3.3.1 定位問題的最小二乘(LS)表示
3.3.2 TDOA雙曲線模型
3.4 具有解析表達式解的算法
3.4.1 Fang算法
3.4.2 Chan算法
3.4.3 Friedlander算法
3.4.4 SX和SI算法
3.5 遞歸算法和其他算法
3.5.1 遞歸算法
3.5.2 分類征服(DAC)算法
3.5.3 其他算法
3.6 算法仿真與性能比較
3.6.1 算法在高斯噪聲環境中的性能比較
3.6.2 算法在實際信道環境中的性能比較
3.7 本章小結
第4章 NLOS誤差鑒別、抑制與移動臺定位估計
4.1 蜂窩網絡移動臺定位的NLOS問題
4.2 NLOS環境TDOA/TOA誤差分析
4.3 NLOS誤差鑒別
4.3.1 Wylie鑒別方法
4.3.2 假設檢驗判決方法
4.3.3 殘差分析判決方法
4.4 NLOS誤差的抑制與消除
4.4.1 Wylie方法
4.4.2 對LS算法的改進
4.4.3 殘差加權算法
4.5 一種采用平滑和重構的定位精度提高方法
4.5.1 TDOA/TOA的平滑與重構
4.5.2 NLOS誤差抑制算法
4.5.3 性能仿真與討論
4.6 一種基于移動臺位置的動態定位算法
4.6.1 定位算法
4.6.2 性能仿真與討論
4.7 本章小結
第5章 混合定位與數據融合技術
5.1 混合定位問題求解方法
5.1.1 混合定位的基本方法
5.1.2 迭代算法
5.1.3 一種簡化的WLS算法
5.2 一種推廣的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2.1 推廣的Chan算法
5.2.2 性能仿真與討論
5.3 一種改進的T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3.1 T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3.2 算法性能評估
5.4 數據融合與移動臺定位估計
5.4.1 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
5.4.2 JDL數據融合模型
5.4.3 移動臺定位估計數據融合模型
5.5 數據融合增強模型及其仿真研究
5.5.1 數據融合增強模型
5.5.2 定位性能仿真
5.6 多算法協同定位
5.6.1 一種多算法協同定位模型
5.6.2 簡化的多算法協同定位方法
5.7 本章小結
第6章 GSM網絡無線定位系統
6.1 GSM網絡電波特征值的測量
6.2 具有定位功能的GSM網絡
6.2.1 LCS功能描述
6.2.2 邏輯結構
6.2.3 置入結構
6.3 信令協議和接口
6.3.1 一般LCS信令模型
6.3.2 信令交換
6.4 一般網絡定位程序
6.4.1 定位準備程序
6.4.2 定位測量建立程序
6.4.3 定位計算和釋放程序
6.5 GSM網絡定位方法
6.5.1 提前時間(TA)定位法
6.5.2 上行鏈路TOA定位法
6.5.3 增強觀測時間差(E-OTD)定位法
6.6 蜂窩網絡多精度定位
6.6.1 多精度定位的基本思想
6.6.2 多精度定位服務流程
6.6.3 多精度定位接口和協議
6.7 本章小結
第7章 CDMA蜂窩網絡無線定位系統
7.1 具有定位功能的CDMA網絡
7.1.1 模塊功能介紹
7.1.2 無線接口與通信信令
7.2 LCS邏輯功能模型
7.2.1 LCS客戶功能組
7.2.2 LCS服務器功能組
7.2.3 邏輯功能模塊在網絡內的分布
7.3 CDMA定位過程
7.3.1 定位過程中核心網和接入網的功能
7.3.2 CDMA定位的基本操作
7.4 CDMA標準定位方法
7.4.1 基于蜂窩小區ID的定位法
7.4.2 OTDOA-IPDL定位法
7.4.3 網絡輔助GPS定位法
7.4.4 三種定位方法的比較
7.5 CDMA系統中多址干擾對定位的影響
7.5.1 CDMA下行鏈路中服務基站信號干擾對定位的影響
7.5.2 干擾消除技術
7.6 本章小結
縮略語表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