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5時3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五顆北斗導航衛星。新華社發
新華社西昌8月1日電(唐振宇 李清華)8月1日5時3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五顆北斗導航衛星,并將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這是一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是我國今年連續發射的第3顆北斗導航系統組網衛星。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專項管理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COMPASS,中文音譯名稱BeiDou),作為我國獨立發展、自主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國家正在建設的重要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可廣泛用于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能夠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具有導航和通信相結合的服務特色。通過19年的發展,這一系統在測繪、漁業、交通運輸、電信、水利、森林防火、減災救災和國家安全等諸多領域得到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是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樹抗震救災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于2012年前具備亞太地區區域服務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由30余顆衛星、地面段和各類用戶終端構成的、覆蓋全球的大型航天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技術復雜、規模龐大。它的建設應用,將實現我國航天從單星研制向組批生產、從保單星成功向保組網成功、從以衛星為核心向以系統為核心、從面向行業用戶向面向大眾用戶的歷史性轉型,開啟我國航天事業的新征程。
這次發射的衛星和使用的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26次飛行。
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綜合發射能力實現六大躍升
新華社西昌8月1日電(李清華 張曉霞 鄧孟)1日5時3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我國第五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這個中心組建40年來,已先后將56顆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綜合發射能力實現了六大躍升,躋身世界一流航天發射場行列。
——從發射單一型號火箭到發射多種型號火箭。1984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只能使用長征三號一種型號火箭,運載1400多公斤的有效載荷。如今,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二號丙等六種型號火箭,可將有效載荷從數十公斤至數千公斤不等的衛星送入太空,運載能力不斷攀升。
——從單射向發射到多射向發射。2004年4月18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采用北射向發射,成功將兩顆小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此后,這個中心逐步具備不同射向發射能力。
——從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到發射多軌道航天器。隨著發射設備設施的逐步升級,實現了從發射單一軌道衛星到發射高中低多種不同軌道衛星的躍升。
——從發射國內衛星到發射國際商業衛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承攬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次數最多的航天器發射場。從1990年至今,先后將“亞洲一號”“委內瑞拉一號”等近20顆國際商務衛星成功送入太空。
——從每年最多執行3次發射任務到年發射能力達到10顆以上。目前,這個中心擁有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和技術勤務保障等五大系統,2座現代化的發射工位,具備三星兩箭并行測試能力,在引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完成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認證審核后,一套現代化的組織管理體系有力地保障了年發射能力的顯著提升,從火箭進場到實施發射最短時間可為21天。
——從測試發射的近控模式到遠控模式。近年來,隨著火箭測試發射指揮監控網的建立,實現了火箭、衛星的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具備了指揮顯示、信息交換、數據處理、實時監測、計算機輔助決策等諸多功能,安全性及數字化、信息化控制水平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