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推進工作目前已進入到標準制定階段,中國預計將在2020年啟動5G商用,而大規模應用將會在2022或2023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通信標準研究所所長王志勤日前在香港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此消息。
王志勤表示,5G的推進目前已經進入到標準制訂的階段,中國希望同其他國家一起制訂全球統一的5G國際標準。她透露,今年3月剛剛啟動標準的研究工作,預計到2018年6月完成第一個版本的5G標準。
她說:“希望我國成為主要的標準主導者之一,原來也有‘引領’的提法,我認為對這個提法要慎重,總體來看,還是要跟國際上先進的企業一起,共同主導,共同引領,并不是說完全由中國一家跑在前面。”
她還說:“因為通信是全球化特別明顯的一個產業,規模巨大,用戶要實現全球漫游,也是期望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頻譜也盡量統一,使得產業的成本和風險降到最低。”
她補充道:“所以現在面對全球化的市場,雖然我們國家的企業實力很靠前,但是要對整個產業更加有責任感,能夠跟國際的主流企業一道,例如愛立信、高通等,共同主導5G的發展。”
關于國際合作,王志勤介紹,目前推進5G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已經從政府、推進平臺、企業各個層面打造了合作的框架。比如歐洲、美國、日本、韓國都建有相應的推進組平臺,中國的IMT-2020(5G)推進組跟他們有相應的合作框架。
王志勤一頭短發,顯得特別干練,由于長期從事技術方面工作,她說話言簡意賅、邏輯分明。關于5G相對于4G的突破,王志勤表示,過去的4G體系架構主要面向移動互聯網,服務對象主要是人,而5G主要是向物聯網拓展,實現萬物互聯。
“5G是特定為物聯網設計,為了適應它的發展而應運而生的技術,”王志勤說。她表示,物聯網這么多年發展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碎片化的市場和技術標準的分化,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而市場分化很難形成規模化發展,5G的靈活架構試圖去適應物聯網多樣化應用的需求,目前很多國家也出臺了一些政策,希望能夠促進ICT(信息通信技術)行業和垂直行業的合作與融合,希望通過先期實驗讓垂直行業能夠了解5G,盡早愿意采用這些技術。
她解釋,目前手機用4G上網已經基本沒有障礙了,再往前發展,人們對AR、VR以及更高清視頻的需求越來越多,更高速低時延的業務不斷出現,對現有4G挑戰還是很大的。
她說:“4G的時延在10至20毫秒,5G可把時延指標提高到1毫秒。而不同場景對時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移動互聯網達到4毫秒就可以了,而‘低時延高可靠’的場景則要求達到0.5毫秒,這是一個數量級的性能提升。”
從速率來看,王志勤介紹,4G的峰值可達到1GB每秒,而5G可達到10至20GB每秒,可以實現一平方公里上百萬傳感器的連接。
5G的推進離不開拓展垂直行業的應用,她舉例,未來要實現真正的汽車自動駕駛,就好比給汽車裝上一只“千里眼”,不僅可以通過云端數據來知曉前方的事故與擁堵,還能在高速行駛狀態下實現防止碰撞的自動控制,這就需要一個低于0.5毫秒的低時延才能實現。
她還介紹,“低時延高可靠”的應用場景還可以拓展到遠程手術、遠程教育、工業制造、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方面。
王志勤表示,中國預計在2020年啟動5G的商用,并不是說馬上就大規模的應用,可能是在四五個城市先進行試點,預計要到2022年或2023年才會逐漸大規模應用。4G還會有一個相當長的生命周期。
關于大眾普遍關心的資費問題,王志勤坦言,從技術本身來說,頻譜效率的提升,5G每比特的成本應該會比4G更低,因此從單位流量的角度來看5G應該要比4G更便宜。
但是資費的最終確定還是取決于運營商,因為是一個市場行為,我們還是要客觀地來看提速降費的問題,要保證單位流量成本的適度下降和所享受的業務體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