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1號上午,第8號臺風“鯨魚”在南海中部海面生成,華南南部等地部分地區遭遇暴雨和大暴雨,部分地區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22日18點50分,“鯨魚”登陸海南省萬寧市沿海,24日11時40分左右在越南北部海防市沿海再次登陸,25日凌晨,“鯨魚”在越南北部減弱為熱帶低壓,持續減弱至消亡。
在 “鯨魚”臺風生成、發展、壯大和消亡過程中,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微波遙感技術院重點實驗室研制的風云三號B星微波濕度計各通道聯合工作,全程監測了“鯨魚”臺風的發展路徑,為臺風預報人員提供了臺風未來走勢的重要信息。
風云三號B星微波濕度計是一種被動式的微波遙感設備,150GHz通道包含水平和極化兩種方式,探測地球表面和較低大氣的信息,183.31 GHz 水汽吸收峰附近通道用于獲取大氣濕度剖面信息。當微波濕度計天線主波束指向地球大氣目標時,大氣狀態的微小變化將引起天線視在溫度的變化,接收的信號經過放大、濾波、檢波和再放大后,以電壓的形式輸出,經過在軌周期定標確定天線視在溫度,即亮溫值。
風云三號B 星于2011年11月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其上搭載的微波濕度計11月10日開機工作,至今已連續在軌運行4年零7個月,遙測數據和科學數據正常,儀器狀態穩定,性能良好。2014年9月24日,風云三號B星微波濕度計資料首次被植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業務預報模式,標志著空間中心研制的微波濕度計輻射測量精度和觀測穩定性獲得國際用戶認可。
(供稿: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微波遙感技術院重點實驗室)
圖一:2015年第8號臺風“鯨魚”路徑及華南降雨監測圖
圖二:2015年第8號臺風“鯨魚”路徑
圖三:FY-3B星微波濕度計監測鯨魚臺風走勢(2015年6月20-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