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波段代表的是發射的電磁波頻率(波長)范圍,一般情況下,低頻(長波)的波段遠程性能好,易獲得大功率發射機和巨大尺寸的天線;高頻(短波長)的波段一般能獲得精確的距離和位置,但作用范圍短。
我們常說的S波段、X波段的頻段劃分方法源于二戰時期,由歷史演變而來,很不規范。后來,又有了規范的A/B/C...的劃分方法。
波段劃分
P波段(A/B/C)
在1GHz頻率以下,由于通信和電視等占用頻道,頻譜擁擠,一般雷達較少采用,只有少數遠程雷達和超視距雷達采用這一頻段。使用這些較低的頻率,更容易獲得大功率發射機,電磁波的衰減也低于使用較高頻率;較低的頻率需要具有非常大的物理尺寸的天線,這也限制了角度分辨率。
但是,這些頻段目前正在復蘇,隱形技術在極低的頻率下并不具有期望的效果。另外,超寬帶(UWB)雷達的新技術也在使用該波段。
L波段(D)
該頻段經常傳輸具有高功率,寬帶寬和脈沖內調制的脈沖,是遠程地對空警戒雷達的首選,空中交通管制(ATM)遠程監控雷達工作在這一頻段。另外,這個頻段對于遠程探測衛星和洲際彈道導彈也是具有吸引力的。
S波段(E/F)
該頻段的雷達系統需要比在較低頻率范圍內要高得多的發射功率,來達到大的作用距離,是遠程探測和三坐標(距離/方位/俯仰)精確測量的折中,例如美軍“宙斯盾”的AN/SPY-1雷達系列等。
C波段(G)
在該頻帶中有許多手持戰場監視、導彈控制和地面監視雷達系統,具有中短距離。 天線的尺寸提供了極好的精度和分辨率,但是惡劣天氣條件的影響將會非常大。雖然該波段兼具S和X波段的特性,但是一般優先選用S或者X。
X波段(I/J)
在該頻帶,所使用的波長和天線尺寸之間的關系明顯優于較低的頻帶,這是軍事應用中一個相對受歡迎的雷達頻段,對于機動及輕量要求高而對作用距離的要求不高時是非常有意義的,例如AN/APG-77/81等機載雷達。
由于其可用帶寬較寬,天線尺寸較小,因此該頻段對于軍事電子情報和基于合成孔徑雷達(SAR)的空間或機載成像雷達也是受歡迎的。
高于15GHz頻率時,空氣水分子吸收嚴重;高于30GHz時,大氣吸收急劇增大,雷達設備加工困難,接收機內部噪聲增大,只有少數毫米波雷達工作在這一頻段。
雷達對頻段的選擇依據主要有:作用距離、距離分辨率、天線尺寸、角度分辨率、傳輸衰減、可用帶寬、波束寬度、雷達用途、使用場景等。這些依據中有些是相關的,有些是相互制約的,雷達頻段的選擇是經過權衡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