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互聯網上新熱點
最近,網絡上關于國內高校開辦物聯網專業的話題逐步熱絡起來,從今年一月份開始教育部關于新專業申請的加急通知,增加了新能源、電影數字技術、3G通信等40多個 專業,到全國1000余所高校以各種形式展開的新興專業申報的“千校大戰”,再到超過百家高校申請“物聯網工程”、“傳感網技術”、“智能電網”等 物聯網相關專業,最終僅有37家獲批;高校物聯網專業建設的一舉一動,都被曝光在媒體的聚光燈下。
9月19日,國內新浪網等媒體,轉載了李好宇等電腦報記者的長篇文章,更是爆出了物聯網專業是無師資,無硬件,無教材的三無專業被包裝成明日就業明星,更提出目前申請物聯網新專業,不過是個高校要錢的噱頭”,高校就是為了用物聯網專業“圈錢”!
看了這些熱鬧的媒體場面,我們不禁產生了許多問題和耽心,難道教育部根據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出,今年要大力培育 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教育部所以要產業未興,人才先行,盡快開辦物聯網專業,這個時機不對頭? 還是國家將物聯網納入國家戰略體系,推動物聯網專業進入高校殿堂的時機太早了?我們目前國內的高科技行業,目前能不能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的國產化物聯網教學硬件?我們的高校教師對于物聯網技術的教學,目前有沒有能力開發出高質量的教材,并且對于高校物聯網學工作做好準備?
待著這些疑問,我們通過電話,郵件,網絡視頻等互聯網支撐的新聞手段,快速采訪了大江南北的一些國內相關企業,高校和國外一些技術專家,對上述的問題,我們聽到了完全不同的聲音,我們希望用我們這篇報道,來回答這個聚光燈下大家關心的問題——誰來支撐高校物聯網專業的一片藍天。
物聯網專業,高校教育體系的笑迎新挑戰
據《中國教育報》報道,今年6月,中國第一所物聯網工程學院,在江南大學揭牌,在國內高校中率先圍繞物聯網產業發展需要,成立覆蓋“傳”、“感”、 “網”三方面專業,組建從本科到博士的物聯網工程學院,培養“卓越工程師”,為破解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命題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國家傳感信息中心建在無錫,這是江南大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組建物聯網工程學院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機遇,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江南大學責無旁貸。”校長陳堅這對樣對《中國教育報》記者說。
物聯網工程學院由原通信與控制工程學院和信息工程學院整合組建而成,具有信息、電子與電氣類學科交叉的綜合優勢。學院成立后,在原有13個學科 基礎上,圍繞物聯網相關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調整凝練了傳感器與智能芯片、無線數字農業及應用工程、智能交通系統、綠色能源的儲存與監控技術、機器人系 統智能控制、無線射頻技術與傳感通信等研究方向。
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院長劉飛告訴《中國教育報》記者,江南大學原有通信與控制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在物聯網的架構下進行整合。一方面,體現出典型的多學 科交叉的綜合應用,有著豐富的學科內涵,涉及通信、光學、微電子、微機械、控制、計算機、化學、生物等諸多領域,既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又有 利于知識的集成創新。另一方面,物聯網工程本身具有廣闊的外延,未來的物聯網將廣泛應用在電網、制造業、環境、交通、物流、家居、醫療、農業、軍事等眾多 領域,將呈現廣泛感知、海量聚合、智能處理、高效流通、及時調節等特點。物聯網工程學院的成立,有利于人才與技術的集聚,可推動物聯網工程產業的發展。
如何解決新物聯網專業的教材問題,首先,江南大學為物聯網學院的基礎課程,確定了《物聯網技術概論》《無線傳感器網絡基礎》《射頻識別RFID基礎》三門必修課,然后確定了包括物聯網主流的嵌入式WIFI,嵌入式藍牙技術,EPC UHF超高頻射頻識別, ZIGBEE技術,3G和電信網絡等多達10多門物聯網專業課程。
江南大學和國內先行高科技企業,2010年6月份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共同開發《物聯網技術概論》等物聯網專業的教材和教學用書,目前已經初步完稿,前期教材已經開始準備內部實驗教學使用。
組織教材編寫的是江大無線傳感網方面的學術帶頭人彭力教授和物聯網學院的一批骨干教師,他們也將分別承擔物《聯網技術概論》課堂教學任務,《物聯網技術概論》教材規范了25個核心知識點,構建了物聯網技術教學完整的初步知識體系,彭力教授也曾經參加最近教育部在天津舉辦的物聯網教學研討會,在會上介紹和教材編寫情況,受到與會30多家第一批教育部物聯網專業院校同行的關注和好評。
本著教書育人,百年大計,為了編寫好《物聯網技術概論》這本知識面廣闊,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的教材,彭教授和一批國內外物聯網領域的技術專家星夜奮戰,對知識原理選擇,軟件樣板代碼選擇,篇幅選擇都做了一絲不茍的精心安排,目標是在有限的40多個學時中,給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物聯網技術圖畫和技術原理,讓學生們為未來的深度學習和研究物聯網技術,打下初步的理論基礎;對于馬上要開始的內部實驗教學,彭教授和老師們充滿了信心。
通過江大物聯網工程學院在教學,教材方面的深入和踏實的工作,我們看到了中國教育界,在這個時代機遇面前,腳踏實地的辛勤耕耘的一個縮影,我們的教育界千千萬萬的園丁們,正在用方面的知識和勞動,澆灌出中國自己的物聯網教材體系,催生出物聯網教材百花齊放的春天。
物聯網教學硬件設備 小卒過河立大功
六月的長沙,一個全國高校教學設備展覽在這里舉行,來自全國高校的設備采購負責人,到這里來選購各種教學設備,展廳里,參觀者熙熙攘攘,水泄不通,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攤位上,參觀者被一個醒目的標題吸引了――“物聯網教學設備”!展臺上,擺放著這家公司最新產品,感知RF,理想RF,探索RF物聯網教學實驗箱。
這些實驗箱和傳統的嵌入式實驗箱不同,他們根據物聯網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結構,在一個箱體內,可以完成嵌入式WIFI,藍牙,GPRS/3G,無線傳感器網絡,HF RFID,UHF超高頻RFID等多種教學實驗;這是國內第一個套完整的,專門針對物聯網教學研究開發的硬件設備,當然也包括豐富的無線網絡協議棧源代碼等物聯網軟件。
設計這套設備的公司,雖然比不上華為,中興,大唐這樣的大型企業,但是也是在國內無線傳感器網絡,短距離無線通訊方面的知名企業――無線龍通訊科技公司,該公司由無錫無線龍科技,成都無線龍通訊科技,深圳無線龍電子等公司組成。
該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業,創立于6年前,一直耕耘與物聯網相關核心技術行業,提供各種物聯網技術平臺和開發設備,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了11本物聯網方面的正式教材,目前有中科院微系統所,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數千家客戶。
去年年底推出物聯網教學實驗箱和成套物聯網實驗室產品后,已為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山東科技大學,廈門理工大學,西安郵電學院,西南交通大學等數十家高校提供了成套物聯網實驗室;還要上百家高校在聯系和規劃采用他們的物聯網實驗箱和物聯網實驗室產品。
時代造英雄,需求造市場,國內高校需要物聯網教學設備,必然就會出現無線龍通訊這樣的企業來提供,目前無線龍通訊具有自己的SMT自動生產線和規模化實驗室產品高質量制造能力,包括可以很快提供全部國內37家教育部第一批物聯網高校實驗室的供貨能力。
我們采訪了無線龍公司企業負責人,他們對降低成本,規模化供貨完全有信心,目前高校和職業學校物聯網實驗室(64套物聯網實驗箱左右)訂單交付時間是兩星期,他們還提供設備安裝,培訓服務,也大量投入協助高校教材編寫和開發工作和骨干師資培訓工作,讓實驗室產品和教材完美配合,適合國內高校物聯網教學需要。
通過對無線龍通訊的采訪,我們了解到,目前高校物聯網專業缺乏硬件,并不是市場供應問題,而可能是資金到位瓶頸或者其它問題;隨著物聯網教學設備的進一步低成本化和制造批量化,經濟實用的物聯網教學設備硬件,必然很快普及。
抓住產業發展機遇,物聯網技術正當紅
目前高校物聯網專業上早了嗎?時機不成熟嗎?學習物聯網專業就業會有很大問題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通過越洋電話采訪了一位資深物聯網技術專家,這位專家長期(20年)在歐美一些著名通訊網絡企業任職和從事物聯網,無線傳感器網絡研究工作,他也非常關心國內物聯網產業和國內物聯網專業建設和教學的進展。
“物聯網是一個比互聯網更大的網絡,從技術范圍而言,也是嵌入式技術,微處理器技術,傳感器技術的一個更大集成和整合,它的核心技術,其實就是無線通訊和無線網絡技術,特別是微功耗無線網絡技術和嵌入式軟件技術”這位專家這樣開頭。
“這些技術,國內教育界具有單項技術的人才很多,但是要將這樣多的技術進行聚合和融合,特別涉及到對高頻技術(WIFI,藍牙,ZIGBEE等)和高頻大功率(3G基站,UHF RFID)和通訊協議棧技術(基帶軟件技術)這樣的具有較大難度的新技術進行整合消化,就顯得這方面高級人才很稀缺”。
“解決這些問題,只有靠教育先行,而教育必須和企業結合,而目前國內其實有很多大型企業掌握這些技術,也有很多人才,但是他們對于將技術和教育界共享,不感興趣,對開發設計教育用的設備和教材也不感興趣(利潤低,批量小,投入大,市場風險大)這也就是現在的物聯網教育和物聯網技術脫節的原因”。
“國內在物聯網產業的投入是走在的世界的最前面,西方金融危機,經濟不好,他們一方面降低了物聯網技術投入,另一方面也沒有中國這樣強大的技術人力資源來支撐,這樣,國內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在人才培養盡快解決后,必然很快迎來一個產業豐收期;早進入,早收獲,這個方向不會錯”。
“建議國家能夠支持類似無線龍通訊這樣的新興技術企業,不斷推出低價格和高性能的物聯網教育教學設備,這樣,有了大量的廉價和高質量,高水平的國產化教學設備,再融合進來我們高校的豐富教學教材資源和教育基礎,師資培訓不應該是很大問題”。
“物聯網人才培養必須要下大力氣,必須先行一步,才能支撐物聯網產業發展”。
“至于學習物聯網專業是否找到好工作?”這位專家一笑而答“物聯網專業培養的人才,不僅僅掌握目前流行的嵌入式技術,傳感器,微處理器和軟件技術等,而且掌握無線通訊,高頻設計,低功耗無線傳感器網絡,3G/4G無線網絡設計等最新技術,這是新世紀急需要的的技術人才,恐怕也是人才”獵頭“公司夢寐以求的網羅對象吧”!
結束語
通過這個短暫的采訪,我們的疑慮,煙消云散,我們看到,在這個全新的物聯網技術領域和物聯網專業建設領域,我們有一批在高科技領域努力攀登的知識英才,有一批市場經濟培育的過河小卒,這是這千千萬萬勤勞,智慧的普通人,用他們的辛勤汗水和心血,用它們的無私奉獻,撐起了中國高校物聯網專業和中國物聯網人才培育事業的一片藍天。
讓我們祝福他們,也祝福我們的科技和工業,祝福我們的教育事業,蒸蒸日上,如日中天。